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呈现迅猛发展趋势,作为一种极具前景的技术解决方案,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该技术能够有效应对行业面临的诸多挑战,如安全事故频发、生产效率低下以及劳动力持续短缺等问题。
2025年3月,《工程管理前沿》期刊第12卷第1期发表了《人工智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批判性综述》一文。该研究系统梳理了人工智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现状,并指明未来研究的重点方向,为推动高质量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重要参考。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在建筑行业的兴趣和应用不断增长,深入分析当前状况并明确未来研究领域显得尤为重要。
"我国正处于从'速度优先'向'品质优先'转型的关键时期,人工智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深度应用,既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技术支撑,也是抢抓未来发展制高点的战略选择。"据国家数字建造技术创新中心的陈珂副教授介绍,目前一些人工智能技术已得到广泛应用。例如,基于卷积神经网络(CNN)的工程图像分析技术,能够通过解析施工现场图片,识别并预警潜在的安全风险。此外,循环神经网络(RNN)在处理施工数据序列异常以及BERT模型在工程文本挖掘等方面的研究也在持续深入。
AI视频监控仪展示了实时监测施工现场安全的应用场景。
在机器人技术方面,正逐步从试验验证与示范应用阶段迈向工程化落地和规模推广。例如,混凝土喷涂、钢筋绑扎、钢结构焊接等专用机器人已在部分试点项目中得到实际应用,主要承担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以及危险系数高的作业任务。同时,新一代智能化施工集成平台如"造楼机"和"架桥机"的研发与部署,实现了多工序和多设备的协同作业,推动施工现场从"单点智能"向"系统智能"转变。
钢结构焊接机器人展示了智能化施工技术的应用。
陈珂指出,人工智能是建筑行业实现智能建造的核心支撑技术。它显著提升了行业的数据驱动与智能决策水平,减少了单纯依赖经验的低效和不确定性,从而提高了项目实施与管理的科学性,有助于构建更加可靠和可持续的建造体系。
尽管人工智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仍面临诸多挑战。例如,技术落地过程中存在数据获取困难、模型泛化能力不足等问题。此外,还需要解决技术标准化和规范化的问题,以提升应用场景的普适性和兼容性。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前景广阔。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和场景拓展,将进一步推动行业的智能化转型,助力实现更高效、安全和可持续的现代化建设目标。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