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宣布加税政策到现在的一个多月,是我情绪起伏最大的一段时间。”——柬埔寨加华工业园招商经理刘诣这样形容这段日子。但就在这期间,园区却迎来了5家中国企业的落户。他们原本就有出海意向,在突然加税后曾一度犹豫,最终却果断选择了柬埔寨。
位于51号国道的加华工业园
三大细节,见证“观望到落地”的转变
5月1日,三个小细节,印证了这波“入驻小高潮”的火热:
1、会议室临时布置成签约现场,一家广东企业即将入驻园区。
2、一小时采访期间,刘诣几乎不停地接听电话、回复微信,为客户解答政策与选址问题。
3、刘诣展示了手机中的两个“信号”:过去3天有13人添加他微信,全部是咨询入驻事宜;朋友圈中,一条发自金边机场的动态写道:“只要客人还在路上,日子就很有奔头。”
在金边机场等待客户到来,成了刘诣的日常工作
加税重击,引发一波“出海焦虑”
故事的转折始于4月3日——将对包括柬埔寨在内的多国商品加征高达49%的关税,引发震动。对于许多依赖低关税优势的中国出海企业而言,这无异于当头一棒,不少企业原本依赖柬埔寨对美出口的政策优势,如今面临生死抉择。
缓冲期“续命”:企业从观望转为加速布局
危机之下,柬埔寨方耐迅速致信美方,希望磋商。美方则回应给予90天缓冲期,临时征收10%关税——这个数值,在许多出口企业看来“尚属可承受范围”。
“10%虽然增加成本,但通过谈判、让价还能维持运营。”刘诣解释,更重要的是,这三个月的缓冲,给了企业重新布局的时间与信心。
“洗产地”不可持续,实质性转移成主流
政策的不确定性也推动了企业从“形式合规”向“实质制造”转型。刘诣举例,一家做塑料纸盘的工厂以往只在柬埔寨进行简单冲压,如今则将印刷、裁剪设备一并迁入,彻底实现本地生产。这正是他所说的“结构性转移”——企业从过去依赖“产地标签”,向真正的生产外迁转变。
柬埔寨商务部近期也多次强调加强原产地证审核,进一步倒逼企业完成产业链迁移。
洪玛耐:柬埔寨将加严对美国出口程序,杜绝“洗产地”行为
从犹豫到坚定:企业心态悄然转变
刘诣坦言,整个四月前半月,招商工作几乎停摆。大家都在观望:柬埔寨是否会被列入“转口黑名单”?是否还会追加关税?“我们自己也不知道往哪儿使劲。”但进入4月中旬,风向突然逆转。企业开始重新联络园区,原本中止的谈判重启,考察预约接踵而至。
“这次不只是数量的回暖,更多是企业心态的转变。”刘诣说,这批企业本就有外迁打算,只是过去迟迟未决,如今反而借着这场政策冲击,下定决心。“有的企业干脆连人、货、订单、产线一块搬出来,彻底跟美国那边重建供应链关系。”
浙江宁波JOHNSHEN文具在柬埔寨考察
新一轮出海潮,已非简单避税
入驻加华工业园的企业来自五金、包装、家纺等行业。他们的共通点是:早在2023年就开始考虑外迁,却受限于国内政策、物流或家族资源,一直没有最终落子。
“他们现在的心态不是‘为了规避税’才出海,而是‘为了活下去’必须重构全球布局。”刘诣总结。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