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一批中国制造的新进展传来喜讯:50千克级氢能源无人机成功完成30小时长航时跨昼夜连续飞行,"华龙一号"实现核电整机装备100%国产化,配备自主智能电控系统的200吨挖掘机顺利下线,全球新一代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P-80"平台在烟台交付...
这些空中飞行的、海上作业的、陆地运行的关键设备背后,都凝聚着深市上市公司的创新力量。
在中国科技创新与产业融合的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广核、中集集团、柳工等深市龙头企业,正以硬核科技推动产业链升级,向世界展现中国工业与科技的实力。
持续创新是打造"大国重器"的关键。从核电到航空装备,从工程机械到海洋工程,这些企业以核心技术为根基,深耕细分领域,助力中国制造走向世界。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三代核反应堆技术,其首堆示范工程——福建福清核电5号机组已成功并网发电。中国广核作为主要承担单位,在该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
中国广核于2019年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募集资金用于阳江5、6号机组和防城港3、4号机组建设,为"华龙一号"技术的成熟应用提供了重要资金支持。目前,公司主要产品已全面实现国产化。
中集集团建造的"蓝鲸1号"和"蓝鲸2号"超深水钻井平台,作业水深达到3658米,钻井深度达到15240米,代表了全球海洋钻井平台设计建造的最高水平。
资本市场为这些"国之重器"企业提供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例如,中航成飞通过资产重组实现整体上市,成为航空制造领域的重要企业;柳工则公开发行可转换公司债券募集资金30亿元,用于智慧工厂建设、智能化改造等项目。
这些企业在关键核心技术上的持续攻关,推动着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升级,为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