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A股上市公司密集召开了定期报告业绩发布会。这些本应为投资者提供深入了解公司经营状况的宝贵机会,却在一些企业手中变了味道。
在某家企业的2024年年报中,虽然营业收入下滑幅度不大,但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却出现了显著下降。面对投资者关于业绩为何大幅波动的提问,公司高管却避而不答。当话题转向一季度为何出现业绩增长时,独立董事则迅速给出了回应。
这种"选择性回答"现象的存在绝非偶然。首先,这会导致投资者无法获取完整准确的信息来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其次,这样的行为会让业绩发布会失去其应有的作用,动摇投资者对上市公司信任的基础。此外,这种不良示范效应还会损害整个资本市场的信息披露质量。
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公司开始意识到问题所在。有的企业会在会前广泛收集投资者关心的问题,在会上逐一回应;有些公司甚至在一场说明会上回答了数十个问题,展现出与新闻发布会相当的信息披露诚意。
为改善这一状况,上市公司应当:
同时,作为市场的重要参与者,投资者也需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和判断能力,有针对性地提问并持续跟踪问题。
只有上市公司、监管部门和广大投资者共同努力,才能让业绩发布会回归其服务投资者的根本宗旨。通过高质量的信息披露,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有序的资本市场发展环境。
城市快报网所刊载信息,来源于网络,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文所涉及的信息、数据和分析均来自公开渠道,如有任何不实之处、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及时处理。城市快报网,不提供任何互联网新闻相关服务。本文仅供读者参考,任何人不得将本文用于非法用途,由此产生的法律后果由使用者自负。
如因文章侵权、图片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邮件联系,我们会及时处理:Ts_leecn@sina.com